燃油车退出机制、“国六”标准,对网约车行业有何影响?

2017年9月,我国工信部启动燃油车退出机制相关研究,开始着手制订停止生产销售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表。眼下更迫在眉睫的是——国六真的来了!未来网约车行业用车会不会受到其影响呢?

新闻背景一:燃油车退出时间表与“双积分”

2017年9月9日,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,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,我国已启动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,同时备受关注的“双积分”政策也即将发布。此前工信部发布的“双积分”征求意见稿指出,“双积分”指乘用车企业平均油耗积分,和乘用车企业新能源汽车积分。也就是说,未来双积分管理既对车企的传统燃油车辆进行考核,同时也考核该车企的新能源汽车。专家表示,汽车企业自身必须能够生产销售足够量的新能源汽车,否则只能购买其他企业的新能源汽车换取积分,或削减自身传统燃油汽车产量。

新闻背景二:新燃油国标要来

根据2016年环保部制定的汽车排放标准相关规定:从2020年1月1日起,凡不满足“国六”排放标准的新车将不得生产、销售、注册登记,也就是说符合国六标准的柴油车也将在2020年前面市。国六标准中规定汽车的尾气排放是这样的一氧化碳限值加严50%对尾气的总碳氢化合物与非甲烷总烃降低50%对氮氧化合物加严42%。

近日,环保部印发了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-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》的通知。2017年10月起,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河南等6省的各城市禁止销售低于国六标准的车用汽柴油。

燃油车退出会产生何种影响

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:“一些国家已经制订了停止生产销售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表,目前工信部也启动了相关研究,也将会同相关部门制订我国的时间表,这些举措必将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环境和动力发生深刻变化。辛国斌认为,从现在到2025年应该是汽车产业战略转型最为剧烈的几年。对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要求、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要求都会越来越高。从技术和环境的角度出发,逐步停止生产和销售传统燃油车也是必然之路。

早在中国之前,已经有5个国家宣布将逐步禁售燃油车。这些国家在未来20年以后只能选择购买零排放车型。

对于消费者而言,停止生产和销售传统燃油车意味着什么?从目前来看,政策尚处于研究之中,现在购买的燃油车应该不会赶上政策的转变,将来也不至于不能上路。从一些制订时间表的国家看,完全停止生产和销售也并不意味着之前销售的燃油车就不能上路,政策的施行需要过渡期。不过,未来购买新能源车肯定是大方向。

斑马快跑曾尝试以新能源车为载体,进入网约车领域。因种种因素,相关业务没有继续扩大规模。随着政策的变化,新能源车将有可能成为未来乘用车的主流,并出现利好局面。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改进,我们表示期待。

实施“国六”标准有何影响

目前从政策层面上看, “国六”标准主要用来约束车企,对国五车正常上路行驶没有影响,只不过二手车市场上的保值率会降低。

毫无疑问,国三汽车到2020年肯定会面临淘汰,而国四车预计也会逐渐淡出,目前有些省份国四车不允许上牌了。对目前想买车的车主来说,未来不存在换车打算的,不必忧虑,而在5、6年之后考虑换车的消费者,还是要多斟酌一下。

面对“国六”标准,外资、自主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,由于国五、国六中间间隔只有3.5年,所以研发任务也相当紧迫,而且达到标准要进行大量的测试验证,要投入大量的人力、财力,研发成本可能不止翻一倍,由此会导致新车价格明显上涨。

近些年,很多车企开始推出电动汽车,政府也积极倡导建设了大量的充电设施,到2020年,预计会达成一定规模。面对严格的国六排放标准,不排除很多车企另辟蹊径,选择研发电动汽车。

对于网约车用车的影响

尽管现在各地方政府的网约车新政暂未涉及到“国六”燃油标准,但可以预见,随着燃油车退出机制逐步实施、“国六”标准来袭,未来网约车用车在一定程度上,必然会随着政策变化而变化。

未来在网约车用车方面,大致有两个方向可以梳理出来:

第一方面,就是随着“国六”标准的执行,网约车新政有可能增加燃油排放标准的条款,在网约车用车方面会逐步向标准靠拢,从而形成新的车辆准入资格。

第二方面,就是随着燃油车退出机制的完善和执行,未来电动汽车等新能源车辆将会形成庞大的市场规模;网约车的用车车型和准入资格,有可能会增加这方面的要求。

一旦这两个方向形成趋势,网约车用车要求将变得更为严苛,网约车车辆的更新换代也将加速。
   
燃油车退出机制设置的时间为2020-2025年,目前来看,燃油车退出后的新能源车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太可能于2025年前完成。从这点来看,燃油车最后退出时间尚不能完全确定。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未来网约车用车及燃油标准的要求,在接下来的时间肯定会发生相应的变化。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赏樱 | 最美不过这一场浪漫的樱花雨

我想要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~

斑马快跑从行业中脱颖而出的幕后 “推手”